【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水利信息化
主办: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ISSN:1674-9405
CN:32-1819/TV
影响因子:0.502513
被引频次:5641
期刊分类:水利建筑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工程教育理念在水利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现路径

来源:水利信息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1]。2016年6月2日,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该协议是国际最有影响力的工程教育资格互认和工程师执业资格互认组织,这是我国工程教育走向世界的开

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1]。2016年6月2日,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该协议是国际最有影响力的工程教育资格互认和工程师执业资格互认组织,这是我国工程教育走向世界的开端[2]。华盛顿协议缔约方认可其会员国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实质等效性[3],各会员国不仅认证体系和程序与其他缔约方实质等效,而且所采用的毕业生成果标准也实质等效。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负责开展,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各专业类补充标准。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7个考核要素[4],专业补充标准对17个专业类提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要求[5]。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水利行业企业在国外承揽工程,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就水利系统来说,水利部下属23家单位具备对外经营合作资质,海外业务遍及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6]。这对我国各高校水利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适应水利行业发展的国际化要求,水利类专业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推动教育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质量认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水利类专业(以下简称:水工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较早[7],随着越来越多水利类专业开展认证工作,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成为各高校水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重要依据。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这三个核心理念始终贯穿和体现在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类补充标准中。本文对照核心理念梳理通用标准和水利类补充标准,并将其落实在水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中,以期为相关专业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

1.1 以学生为中心

认证标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始终以学生为关注焦点。通用标准以“1学生”开篇,要求专业在吸引生源、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不仅关注学生学业,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通用标准“2培养目标”和“3毕业要求”紧密围绕毕业生的行业适应性和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形成(后文详述)。围绕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通用标准分别在“6师资队伍”和“7支持条件”中,对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做出了规定。其中,规定教师数量、结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能力和精力投入等能满足学生培养要求,且要求学习有能够有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要求专业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图书资料和其它基础设施能满足教学、实践和学生创新等活动的需要。在水利类专业补充标准“2师资队伍”和“3支持条件”中,进一步对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专业背景、工程背景及科研能力和支持条件的专业资料、实验条件及实践基地进行了补充说明。

换个角度来看,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认证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评价依据。通用标准第1.3条要求“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形成性评价是考量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的多元、动态的个体化评价手段[8],这就要求在教师在各教育环节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成效、表现以及反映出的态度和情感进行记录、评估和反馈,从而及时进行策略调整,进而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确保培养过程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来说,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为:培养目标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为中心;毕业要求以学生综合能力达成为中心;课程体系以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为中心;教学活动以学生自我成长实现为中心;师资条件以学习指导服务为中心;支持条件以学生培养支撑为中心。

1.2 以成果为导向

以成果为导向理念强调以学生接受教育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并对照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专业教育的有效性[9]。在工程教育通用标准中规定制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且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这一系列表述即为以成果为导向理念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具体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应以行业企业的需要为导向,毕业要求的设置应以专业培养目标达成为导向,课程设置应以毕业要求的达成为导向。此外,前文中提到的关于“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跟踪和评估”的规定,则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教学方法的导向作用。


文章来源:《水利信息化》 网址: http://www.slxxhzz.cn/qikandaodu/2021/0104/635.html


上一篇:水利档案信息化管理探析
下一篇:智慧信息化养老产业经济的研究